对话乳业一线,共谈中国乳业现状
今年,中国乳业的低迷依旧延续,各行各业都在寻找变革和出路。值此中国奶业展览会在厦门召开之际,西班牙脱水牧草特别邀请奋斗在一线的专业人士莅临展位,分享他们对当下行业现状与未来趋势的深度观察。
乳业现状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中国乳业短期内难以实现快速复苏,主要原因在于大型乳企产能过剩、整体产能结构变动迟缓以及乳制品消费文化渗透不足。乳制品生产扩张早在五前开始,尤其是大型乳企,产能增长速度远超经济恢复与消费提升的步伐;而大型上市或国有乳企在减产决策上动作缓慢,既受政府关注,又担心影响行业稳定,难以及时且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同时,国内消费者对乳制品的认知与消费习惯仍需培养,乳制品出口虽有潜力,但协议谈判周期长、生产成本高,使中国乳制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
专家预测,由于行业准入门槛提高且不少牧场已开始缩减产能,明年奶价或将回升,但难以回到之前的乳价水平。他们同时呼吁行业与国家加大对黄油、乳制品配料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支持力度,以分担原奶生产压力、拓展乳制品消费场景。
为应对市场不确定性、降低经营风险,一些牧场开始调整奶牛结构,将部分荷斯坦奶牛替换为肉、奶共产的品种,虽然产奶量较低,但肉用价值较高。部分中型牧场的目标是将牛群调整为30%高产荷斯坦与70%杂交牛的组合,或保留高产奶牛但减少低产个体。目前这种模式仍在探索期,具体结果有待观察。
进口牧草现状

与奶牛养殖密切相关的牧草贸易同样在经历变化。美国产品关税已不再是行业关注点,而是再次回到产品价格本身。据进口商反映,由于饲草总用量下降,采购节奏放缓、规模缩减。苜蓿的使用标准仍被保留,但不少牧场增加了青贮玉米、燕麦草、豆粕的比例,以替代部分苜蓿。然而,专家提醒,这种替代可能无法带来长期稳定的生产效果。
目前,西班牙苜蓿在品质与供应上获得牧场认可,为解决运输周期问题,一些进口商正与供应商积极探讨预置仓及使用更长期的信用证来保证稳定供应。
在行业承压的当下,倾听来自一线的声音尤为宝贵。感谢各位专业人士在百忙之中分享真知灼见。西班牙脱水牧草将与中国乳业携手并肩,共渡难关、共寻新机。
